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金华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发布日期: 2025-01-26 10:30 来源: 市应急管理局 访问次数:

《金华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2月31日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4〕80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金华市区。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三、规划目标

通过综合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将金华市建设成为“中灾正常、大灾可控、巨灾可救”的城市。具体目标为:

(一)当遭受相当于工程抗灾设防标准的较大灾害影响时,城市应能够全面应对灾害,应无重大人员伤亡;防灾设施应有效发挥作用,城市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城市可保持正常运行。

(二)当遭受相当于设定防御标准的重大灾害影响时,城市不应发生特大灾害,应无特大人员伤亡;防灾设施应基本发挥作用,重大危险源以及可能发生特大灾难性事故后果的设施和地区应得到有效控制。

(三)当遭受高于设定防御标准的特大灾害影响时,应能保证对外疏散和对内救援可有效实施。

四、规划主要内容

(一)金华城市防灾减灾空间布局

金华市分为五大防灾分区。北部山区防灾分区,主要为金华主城区以北区域范围;市区西部平原防灾分区,主要为汤溪镇、洋埠镇、罗埠镇、蒋堂镇等区域范围;市区中部平原防灾分区,主要为金华主城区范围;市区东部平原防灾分区,主要为金义新城区范围;南部山区防灾分区:主要为金华主城区以南区域范围。

(二)金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1、灾害防御

(1)防洪工程

金华主城一环以内核心区域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标准规划,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其他建成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他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2)内涝防治

加大管网泵站建设力度,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推进排涝通道建设落实雨水源头减排,落实海绵城市要求,优化城市布局,加强竖向管控。

(3)防灾隔离带

主要针对金华市区重大危险源、防疫需求、道路防护需求、火灾防护需求,以及水源地防护需求等方面,规划防护隔离带设置与控制要求。

(4)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

规划要求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综合整治。

(5)重大危险源防治

危险源及周边建设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落实以保障安全。整改或搬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现有液化气配送站。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减量处理,以适当降低重大危险源等级或者不再作为重大危险源。对新设计的重大危险源项目要加强抗震措施,已建重大危险源抗震能力不足的,应采取措施加固。

(6)旱灾减灾

加强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林建设,快速建立生态林防护体系。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与坝系农业相结合,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重点关注山塘点位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定期梳理现有小水电站使用年限并不定期检查设施运行状态。强化旱灾监测与预警,充分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教育,提高灾害风险意识。

(7)平急两用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共享。强化重点区域的服务功能,实施分区管控策略,推动资源实现均衡分布,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探索多种复合场景中的功能转换与用途拓展,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和适应性。

2、应急保障基础设施

(1)交通系统

骨干应急疏散通道依托城市出入口、城市高快速路网体系,形成“环+放射”的骨干应急疏散通道结构。一般应急疏散通道从城市次干路中选取,与骨干应急疏散通道相交成网,连接避难场所、救援物资调配站。

(2)供水系统

规划防灾供水干管应采取柔性连接措施,按照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保证在罕遇地震情况下不发生严重及以上破坏。

(3)供电系统

对城市党政和应急指挥机构、公安、消防、广播电台、电视台、医院、供水、电讯及燃气等重要设施配置双电源或多电源;中压用户在停电时可通过自备发电机接入电网。

(4)供气系统

规划的城区燃气管道应布置成环网,形成环网输气管系统,以便保障城区灾后能快速恢复供气;有计划调整燃气管道敷设方式,全部转入地下进行敷设;针对性对老旧小区燃气管道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管道安全系数,保障燃气安全。

(5)通信系统

对通信设备安置建筑,应提高一度加强抗震措施,以保障通信设备的安全。城市应急指挥和通信设施应满足各类指挥中心的应急通信要求,并应与上级应急指挥系统保持互联互通。城市可整合公安、消防、地震、防汛、市政、气象等应急指挥专用通信平台,协调共享应急通信专线和数据通道等资源。

3、应急服务设施

(1)应急指挥与应急避难

构建市、区两级应急指挥中心体系,结合现状及规划中心避难场所建设,规划识别可作为市级、区级应急指挥中心潜力资源共4处,其中市级2处,区级2处。按照室外避难场所和室内避难场所两大类,构建由紧急、固定、中心避难场所三级以及应急指挥中心组成的金华“2+3+1”避难安置体系。

(2)医疗救援

对医院进行加固改造工程,提高抗灾能力。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和后备医院网络。加快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保障灾后供应。结合规划的医疗设施,新增应急保障中心功能4处,分别为金华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中心、婺城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金义新区(金东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开发区应急保障中心。

(4)消防救援

重点推进金华应急救灾战勤保障中心建设。扩展多种形式的消防救援力量,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综合防控能力。科学划定危险品运输通道,充分保证运输安全。

(5)物资储备分发

完善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产能储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快推进浙江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标准,推进落实基层配备重要应急物资装备。

(三)金华城市智慧防灾规划

1、“物-机-人”联动

全系统构建“数字大脑”,打造全生命周期政策法规系统,强化硬件力量,提升软件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

2、无人机应用

将无人机及电动垂直起降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在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进行灾前预测、实时监测、灾后评估。

3、专项应急预案

整合新技术与新功能,形成综合性解决方案。有机结合预测、实时监测以及灾后评估等功能,以实现对城市灾害问题的全面、高效处理。

4、区域联动防御

基于大数据软硬平台架构及深度学习高准确率算法,探索“系统化、协同化”的智能规划和优化调度方案,如“一张图”技术等,从而搭建“空地一体”的立体化区域综合防灾体系。

5、社区空间防御

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保障安全底线,结合平时与灾时、地域性治理与流动性治理,构建人地耦合、供需匹配的社区空间防御系统。

6、基础设施控制

充分运用传感、无线通信和嵌入式计算等技术来实现基础设施与其他物理结构中的有线、无线计算机设备的持续通信,保障城市系统的安全运作。

7、避难空间疏散

应用GIS、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多项新技术,构筑与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相协调的智能化、物联化避难疏散及救援系统。

(四)金华城市建筑工程防灾规划

1、建筑抗震

27个街道、乡镇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建筑防火

市区建筑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单层、多层重要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乡镇建筑倡导建造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严格控制建造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建筑构件应尽量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

3、建筑防洪

市区内文物保护级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100年。

附件:市区防灾减灾分区图.pdf

市区医疗系统防灾规划图.pdf

市区消防系统防灾规划图.pdf

市区避难疏散体系规划图.pdf

市区救援疏散通道分析图.pdf